您的当前位置:

新闻动态 >要闻 > 

前行丨监督利剑守护碧水蓝天

日期:2025-06-30
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

浏览次数:

字号【

视力保护色:

  夏日的安徽省淮南市泥河湿地,蒲草碧绿、水鸟啁啾,清澈的河水蜿蜒流淌,与岸边的垂柳相映成趣。看着这般生机盎然的景象,潘集区纪委监委的同志们心中充满了自豪。

  近年来,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纪委监委紧盯生态环保责任落实情况,强化监督执纪问责,推动解决群众关切的环境问题,为区域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。2023年初,潘集区纪委监委被评为安徽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。

  2024年初,潘集区纪委监委在日常监督中发现,养殖户大规模利用围网在泥河里养鱼,围网面积竟达7200余亩,导致水质不断恶化,群众对此意见很大。

  针对泥河水质恶化问题,潘集区纪委监委立足“监督的再监督”,监督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整治。同时,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、多部门联动的监督小组,建立“日跟进、周调度”机制,通过无人机航拍、现场督查等方式动态跟踪围网拆除进展。历时半年攻坚,围网被全部清除,泥河水质显著改善,重现水清岸绿。

  “围网拆了,河水清了,鱼群多了,咱老百姓心里也亮堂了!”潘集区泥河镇村民的感慨,道出了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带来的真切变化。

  近年来,潘集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。区纪委监委扛牢政治监督责任,全过程跟进监督,推动中央和省委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落地。2021年,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11项问题全部整改销号;2022年,安徽省生态环保督察交办给潘集区的43件信访件,全部办结并整改完成。

  “‘边改边犯’是生态治理的难点。为此,我们一边督促相关单位加快整改速度,并对整改不力的责任人严肃问责;一边指导相关部门建立环境治理长效机制,防止边整改边反复。”潘集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宫传操介绍说,2021年12月,潘集区泥河镇村民代某打着养鱼的幌子,私自开挖鱼塘,长期非法倾倒粉煤灰,逐渐堆积形成了近20亩、堆放总量最高达3万吨的粉煤灰堆场。这不仅破坏了耕地,而且导致粉煤灰扬尘弥漫,周边空气质量急剧下降,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。然而,监管部门并没有及时处置,从首次发现违法行为开始,历时3个多月才立案查处,导致非法倾倒粉煤灰屡禁不止。潘集区纪委监委深挖环境污染问题背后的失职失责问题,对3家责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,对4名责任人进行了问责,并推动区人民检察院对此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,追偿复垦费用31.7万元。

  “我们举一反三,对全区非法堆放废弃物污染环境问题进行排查,又发现了一些违规堆放煤矸石的煤系固废堆场。”潘集区纪委副书记、监委副主任秦克强介绍,区纪委监委深挖环境污染背后的履职不力和体制机制问题,进一步完善联合执法机制,压实工业固废产生、收集、贮存、运输、利用、处置全过程的污染防治责任,从源头遏制污染反弹,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。

  监督要“长牙带电”,问题才能“清仓见底”。针对环保领域履职不力问题,潘集区纪委监委始终保持高压态势,对9起环境污染事件进行问责,处理32人,倒逼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认真落实整改工作,确保环境问题得到切实整改。

  “监督生态环境整改过程中,我们督促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及乡镇(街道)坚持惩戒与教育相结合,让生态环境整改有力度亦有温度。”潘集区委常委,区纪委书记、监委主任苏传刚介绍,在泥河围网拆除过程中,区纪委监委不仅密切关注拆除进度,更将群众利益保障放在重要位置,督促辖区街道积极出台补贴政策,弥补养殖户因拆除围网带来的经济损失。同时,区纪委监委与有关乡镇(街道)共同帮助养殖户对接商超、电商平台和有关企业,拓宽销售渠道,最大限度减少损失。针对污水直排导致河水污染的问题,区纪委监委联合住建、水利、生态环境等部门现场督办,推动开展泥河排污治理,并铺设管网将污水引流至污水处理站,仅用3个月时间就让泥河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省控Ⅳ类标准以上。

  从精准问责到完善制度,潘集区纪委监委仍在推动破解污染治理的深层次难题。如今,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在潘集徐徐铺展,绿色发展的动能持续迸发。“生态环境保护没有终点,我们将以强有力的监督护航生态文明建设,让蓝天碧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。”苏传刚说。(通讯员 戴虎 李东华)